

出生于1991年的校长何义稳(中)带着孩子们打篮球。

梁家川小学的老师合影,左起闻先磊、胡列琴(实习)、杨静、吴艳、陈世林、王珊珊、汪苹、何义稳。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
5年后,回忆起第一天到校,何义稳清晰地记得,老校长郭俊义见他没哭,问:“你为什么没哭呢?”
一句话心酸地道出了梁家川小学曾经的痛处——因为地处偏远、条件艰苦,已经不知道多少年没有来过年轻老师了。
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县城驱车向西,两小时后到达六郎集镇,周围开始出现连绵的山。再走将近一小时,梁家川小学就显露在雨后雾气浓重的山顶。这是一所不完全小学,辐射周围3个村,从学前班到四年级共83名学生。
当时的何义稳或许无法想见,短短5年后的今天,梁家川小学的7名老师有6名是90后,他们年纪最大的出生于1990年,最小的出生于1994年。而这个年轻的群体,把这所学校的面貌彻底改变了。
他们共同守护着大山里的孩子,也与孩子们一同成长。
“只有把年轻老师留住,这所大山里的学校才有希望”
2013年秋季开学的前一天,梁家川小学迎来了几十年来的第一批年轻老师。
送何义稳和另外两名老师去学校的车,是时任六郎乡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明金波专门借的。因为担心条件不好,怕老师当场就走,明金波坚持开车送何义稳和另外两名老师过来。
车向着大山深处开了一个多小时。虽然做足了心理准备,但刚一下车,两名女老师还是忍不住哭了。
当时,“全面改薄”项目正在进程中,呈现在他们面前的,与其说是一所学校,更像是一个尚处雏形阶段的工地。
暑假刚刚翻修好的几间平房就是教室,走出教室,外面是泥巴地,何义稳连路都走不稳。学校不通水,没有厕所,没有手机信号。刚工作那些日子,家就在六郎乡的何义稳四五天都没能跟家里联系上,把父母急坏了,特意托一位亲戚跑到学校来找他。
次年,还没等到“全面改薄”项目把教室都建好,与何义稳一起来的两名老师就相继申请调去了其他学校,提前告别了白天在教室前面上课、晚上在教室后面铺床睡觉的日子。但何义稳坚持了下来。
所以,当2015年老校长郭俊义因病去世后,中心校领导来梁家川小学确定新校长人选时,临危受命的何义稳并没有退缩。虽然,当时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和念头:一个1991年出生的小伙子,能担起校长的担子吗?“先试试吧,不行再换。”
“只有把年轻老师留住,大山里的学校才有希望。”何义稳说。而此前他也一直在反思,为什么学校这么多年没有年轻人愿意来,为什么年轻老师来了又走?
何义稳下了自己的判断:最基本的措施是改善硬件环境。
网络,是何义稳最先着手解决的问题。
由于信号不好,老师在这里与外界信息不通,向中心校交的材料,都需要亲自去送。何义稳记得,有一次去中心校交表格,因为要与郭校长沟通修改的细节,何义稳来回跑了三趟,花了大半天时间。
老师们曾自费购买无线网卡,学校信号最好的地方是厕所,于是,老师搬着桌子去厕所收发邮件,成了校园一景。那时,学生的课余活动也仅限于打球和做操。
何义稳向中心校写申请,2015年8月,梁家川小学成为全村第一个通网的学校。何义稳又买来路由器,学校通了无线网。
随后两年,学校陆续又来了几位年轻老师。2016年学校微信公众号开通。他们努力拓展的曝光度,带来的直接回报是学校得到更多的关注,社会捐助也接踵而来。